社情民意2025年第八期
关于将地下管网系统性更新纳入“十五五”
城市规划的建议
近年来,地下管网系统在运行管理中面临日益突出的问题:一是规划统筹不足,建设主体多元,导致道路管网之间、小区管网与市政主管网之间衔接不畅,系统性、协调性不足;二是信息缺失,施工风险高,为后期运行、维修和改造埋下隐患;三是设施老化,承载能力堪忧,其排涝与排污能力已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需求。为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系统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将地下管网系统性更新规划纳入“十五五”城市规划,并重点推进:
一是构建“城市地下管网一张图”基础平台。由区政府指定牵头单位(如区住建局或区城管局),争取市直相关部门支持,统筹整合中心城区各相关部门(规划、建设、交通、水务、燃气、通信等)掌握的管网数据(包括建设年份、长度、管径、材质、权属等关键信息)。综合运用雷达探测、CCTV管道机器人普查等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对地下管网进行全面普查与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构建地下管网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实现所有管网数据的“一张图”集成、可视化管理,为科学编制更新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是建立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台。对标长三角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建设基于三维GIS+BIM(建筑信息模型)融合技术的智慧管网管理平台。强制要求所有新建、改建管网项目数据必须接入该平台,实现新建管网数据的即时更新与入库。同时,建立覆盖关键节点的智能监测网络,布设液位、流量、水质等传感器,实现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淤堵预警和风险预判,提升管网运行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三是将系统性更新项目纳入“十五五”规划并保障实施。 在“十五五”城市规划中,积极争取市级部门支持,设立“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区地下管网系统性更新”专项。依托管网“一张图”和管理平台,科学制定分区、分年度的更新改造计划,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争取国家及省级城市更新、城市功能提升等领域的专项债券和政策性资金支持。通过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管网更新改造工程,系统性提升中心城区,尤其是涝渍、排污问题突出区域的管网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为最终建成具有良好“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海绵城市”目标提供坚实的设施保障。
(民进屯溪区总支 汪曌哲)
关于进一步提振区域消费的建议
近年来,我区通过以旧换新、消费券发放、文旅惠民等措施提振消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的问题依然存在,“内卷式竞争”以及物价低位运行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我区消费市场的能力,建议:
一是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旅游消费资源,提升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如围绕河街、黎阳in巷等打造青年集聚地;深化“慧黄山”等平台应用,拓展服务场景,整合商户资源;完善文旅融合载体,加大花山谜窟、徽秀等文旅项目对外宣传力度,打造“山水村夜”业态。
二是重视消费主体的培育。通过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如延长产假、增加育儿补贴)提升年轻人口占比,同时完善本地就业优惠政策,引导青年就近就业;简化社保办理和报销流程,提高居民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联合金融机构常态化开展消费权益保护活动,开展反诈宣传,保障消费安全。
三是设立“消费提振基金”。制定相应奖励机制,根据居民个人在企业或商家消费的(可凭消费发票)的数量或金额,对企业或商家进行一定的基金奖励。继续延长家电、汽车补贴政策,详细解读补贴标准与申领流程,稳定消费者预期,激发其购买热情。
(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 胡沫华)
关于加强校园装饰中材料安全管理的建议
走访发现,部分校园在装饰装修过程中大量使用广告板材、地胶等建材,此类材料多含有甲醛、苯系物等有害物质,异味刺鼻。为切实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建议:
1. 严格材料准入标准。教育部门应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制定校园装修材料专项标准,提高环保指标要求,建立校园装修材料白名单制度,禁止使用劣质、高污染建材。
2. 强化过程监管。在校园装修项目立项、施工、验收各环节,引入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对建材质量、空气质量进行全程监测,确保装修工程环保达标。
3. 推广绿色环保材料。鼓励学校选用天然木质、环保涂料等无毒无害材料,建立校园装修材料安全追溯体系,对违规使用不合格材料的单位严肃追责,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健康保障的校园环境,为师生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工作环境。
(区政协港澳台侨委 王朋)
关于屯溪老街石板路面保护与修缮的建议
屯溪老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石板路面承载着徽州文化的厚重记忆,是徽商历史与市井生活的重要见证。而老街石板路面在修缮过程中存在:部分路面出现石板断裂、移位以及历史石板未得到妥善保护和再利用;修建工艺标准不统一,与原貌差异较大,破坏了老街“修旧如旧”的整体风貌。为此建议:
1. 制定专项保护规范。出台《屯溪老街石板路面保护技术导则》,明确石板材质、铺设工艺及修复标准,禁止使用非传统材料替代;对挖掘出的历史石板编号建档,优先用于原址修缮或风貌协调区域;管网改造等工程需采用“保护性施工”,避免机械作业直接破坏路面。
2. 强化监督与公众参与。由老街管委会牵头,联合文保部门、社区代表成立“路面保护督导组”,对施工全程监督,确保石板“零流失”;开通公众举报渠道,接受市民、游客反馈石板损毁情况,对保护成效突出的工程予以表彰。
3. 推动系统性修复。结合屯溪老街综合提升工程,将路面保护与滨江西路步行街、镇海桥修缮等项目统筹规划,对老街核心区石板路面进行系统性检测与加固,恢复“一桥两岸”历史风貌区的石板街整体性,让这一“徽州活化石”历久弥新。
(无党派人士学习联络小组 杨达)
关于推进徽州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我区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有徽派建筑营造技艺、徽州戏曲、传统手工艺、徽州茶道、民俗节庆等。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依赖于乡土文化人才,而人才培育面临多重困境:人才断层严重;缺乏系统教学体系;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转化能力弱。为传承发展徽州乡土文化,培育高质人才,建议:
1. 搭建校企合作。推动黄山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拟定《徽州乡土文化人才认定标准》,开设“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设置相关课程,依托古村落资源共建实践基地。
2. 促进民间联动。鼓励民间文化社团参与人才培养,在老街、河街、水街等游客聚集地设立“徽州技艺传习所”,通过“传统节庆展演+游客体验”吸引年轻人参与。
3. 依托数智激活。联合腾讯、抖音等平台开发“徽州文化元宇宙”,吸引Z世代参与虚拟技艺体验;联合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打造通过“抖音非遗购物节”,推广乡土文化文创产品。
4. 强化文化认同。在中小学开设“徽文化校本课程”,每年举办“乡土文化小传人”等评选,推动徽州乡土文化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民盟屯溪区总支 熊玮)
关于高温天气下强化
户外作业人员关爱的建议
近期,我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最高气温屡破35℃,给户外作业人员健康安全带来较大隐患。为保障安全生产,建议:
1. 强化高温天气时的安全生产监管。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对建筑工地、物流运输、环卫保洁等高温作业行业开展专项检查,重点督查防暑降温措施落实情况;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合理调整作业时间,配齐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降温物资,确保高温津贴发放到位。
2. 加强户外劳动者权益的保障。联合工会、社区及商家共同在城区主干道、工地集中区增设“爱心避暑驿站”,提供饮水、休憩、防暑应急药品等服务;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组织志愿者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群体发放防暑用品。
3. 完善高温应急响应机制。气象部门应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人社部门要明确35℃以上天气的强制停工标准;开通高温劳动权益投诉绿色通道,对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安全权益。
(区工商联 姚徽)
皖公网安备34100202000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