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2024年第6期
关于多举措丰富暑期多元消费场景的建议
暑期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窗口期,为迎接暑期消费旺季,我区可结合自身文化底蕴,策划出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暑期消费产品,使“暑期经济”更加多元,消费场景更富有创意,且具有本地特色。为此建议:
一是多举措开发暑期产品。针对暑期天气炎热特点和市民游客的避暑需求,大力开发“夜游”、“夜演”模式:结合徽州文化特色,举办“新安花月夜”沉浸式演出,通过在景区、新安江畔、游船等场所,实体化演绎新安文化背后的经典故事,展现出新安文化的独特魅力;结合当下大热的“文博游”,以徽州文化、徽州印象、徽州糕饼、徽雕艺术、徽菜等博物馆作为载体,开放夜间参观时间,同步开发如数字化智能化展示、深度互动体验、短视频+直播、文创产品等模式。
二是多渠道加强暑期营销。推出“徽玩一夏”暑期文旅直播活动,大力推广“三街一桥”、“花山世界”等特色景区景点及各类暑期产品,通过发放暑期消费券、代金券的形式,为暑期旅游积累更多的消费群体。联合相关学校积极开展“千名学生看徽州”主题推介会,选聘“研学推广大使”,宣传推广戴震、微行知农场、花山谜窟、徽州文化博物馆等多形式、多类型的文旅研学线路,推出3日、5日、7日等研学优惠套餐,且中小学毕业生可凭毕业证明享受暑期研学游特别优惠,以此吸引更多学生消费群体参加。
三是多角度优质暑期服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文旅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整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消费、随意涨价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同步推出诚信商家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制度,进一步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开展暑期旅游专项服务,在主要景点设置固定服务台和流动岗点,为暑期来黄来屯游客提供信息咨询、便民利民、应急救助、公共安全等服务,完成“十分钟旅游志愿服务圈”建立,同时,优化景点预约流程、游览交通等软硬件服务,持续提升暑期旅游体验。
(区政协经济委 刘艳东)
关于加强乡村“流动厨房”管理的建议
近年来,专门为村民红白喜事提供宴席上门服务的“流动厨房”日渐增多。经营“流动厨房”的人员提供买菜、做菜、布置宴席“一条龙”服务,由于这样的服务省事省心且收费不高,很受老百姓欢迎,且有普及之势。然而,由于“流动厨房”的经营时间、服务对象、经营场所不固定,经营设施比较简陋,从业者均系临时组织起来的人员,未经专业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也没有健康证明,杯盘碗筷更未经专用设备消毒。他们在采购食品原材料时,以价低实惠为准,既不进行质检,也不索取票证,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或其他食品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强化监管,引导规范 “流动厨房”良性发展,使其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放心厨房”。为此建议:
一是摸清底数,规范管理。各镇、街道要在全面摸清“流动厨房”底数的基础上,加强对“源头”的管理,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流动厨房”的经营特征,建立行业准入标准,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餐饮加工设备、原料采购渠道等进行有效监管,每年对其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和食品安全岗位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建立乡村(居)厨师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参加《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方可从事集体聚餐生产加工活动。
三是强化监管,防范事故。建立红白喜事申报登记备案制度,明确区直部门主管、镇(街道)主抓、村(居)级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红白喜事的日常监管,形成共建共治的氛围,切实有效防范农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农工党屯溪区总支 方晓霞)
关于打响“纪念馆”品牌 实现文旅
融合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区拥有文化类、红色类、行业类、村史馆类等纪念馆20余处。政府和社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这些纪念馆,但这些纪念馆的作用大都仅仅限于参观,在文旅融合带动经济消费,提升利用率上发挥还不够。为此建议:
1. 挖掘优势资源,增强经济值。每个场馆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价值和特色资源,要善于挖掘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同类纪念馆的资源整合,逐步形成文化IP,并打造IP产品,创造纪念馆文化的经济价值。
2. 讲好文化故事,增强认同感。每个纪念馆的建设背后都蕴含着大量背景故事,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展厅都能诉说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是激发旅游者共情的生动教材,深入挖掘能引起共鸣的故事资源,让纪念馆多一些吸引力。
3. 创新对话方式,增加吸引力。在很多游客印象中,纪念馆总是显得严肃,存在一定距离感,让人难以亲近。可以通过创新对话方式,比如根据不同节假日,设计各种主题活动,提升游客的参与度。
(民盟屯溪区总支 熊玮)
关于缓解老街片区陆路交通压力的建议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屯溪老街作为黄山市中心城区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目前,来老街的团队游客都在延安路老街二马路口下车进入老街,大巴车则前往黎阳桥东的横江路停放,待游客游玩结束后在二马路口集合,大巴车又从黎阳桥返回接走游客。大巴车来回都要经过黎阳桥、华山路、延安路,而且该路段还有不少的自驾游车辆,加之市民通行,导致这个路段经常堵车,尤其是上下班高峰交通压力更大。
鉴于老街周边道路现状无法再扩宽,停车场容纳也有限,为有效缓解陆路交通压力,建议:开拓屯溪段新安江水陆交通,通过水陆旅游线路让“屯浦归帆”的景象再现,让游客感受徽州深厚的人文景观,使“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真正活起来。
1. 增设水陆交通码头。在目前已有的屯溪码头、屯浦归帆码头、隆阜码头基础上,再设立如黎阳桥西、镇海桥西、文峰桥东等码头或船舶停靠点,把新安江水陆交通真正利用起来,让各个码头之间可以便捷的往来衔接。
2. 游客通过水陆游玩屯溪。旅游大巴车禁入华山路、延安路,大巴车可停在黎阳桥东横江路边以及屯溪码头这样陆路交通比较宽敞的道路,游客可下车坐船到老街、水街游玩,游玩后坐船返回码头,大巴车只需在相应码头路边等候便可。
3. 做强屯溪的码头文化。如屯溪老街十八条小巷之一的榆林(鱼鳞)巷就是明清渔民集市出入的必经巷道,是率水与横江渔亭航船的停靠码头,这个巷口可以恢复旧貌,与河街码头相应,从码头上岸的游客可以从这条巷口进入老街,这样的旅游线路可以增加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亦可充分挖掘老街小巷故事。
4. 挖掘新安江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如古村古街探访、非遗体验等文化旅游项目,各码头之间接驳好,让游客从水陆上岸游玩,感受屯溪特色的地域文化。
5. 加强宣传引导。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线上平台,结合户外广告、旅游手册等线下渠道,全面宣传新安江水陆交通旅游线路,让更多的自驾游客也能水陆游玩老街及新安江,缓解老街景区集中停放车辆拥堵的情况。
(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叶群秀)
关于探索建设“儿童友好校园”的建议
环境对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以及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建议:
一、探索建立儿童参与学校事务机制,推动儿童全方位参与学校建设,畅通“发声渠道”。在校园设计、设备设施改造和环境布置时,可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针对校门口“潮汐堵局”,新建校区要因地制宜建设智慧接送系统。已建校区应充分利用就近的公共停车场或在校内设置相关区域等方式,满足家长上下学接送。
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校园空间做“加法”。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合理利用屋顶空间、校园一角、地下空间和教室走廊、风雨连廊以及文化长廊。比如屋顶空间可以打造成屋顶花园、体育场等活动场所;校内应设置合理的循环行车路线,实行人车分离,形成完整、安全的儿童步行网络;校园一角可以设置成科技角(气象台、自行车发电灯等);地下空间可以展示儿童创意作品等;教室走廊、风雨连廊、文化长廊等可以结合校园特色,为儿童学习、展示、沟通和互动提供场所,配置有关教学和娱乐活动设施,保证儿童需求。
(区政协教科卫体委 朱永旺)
关于建立运用大数据比对平台 助力高龄津贴
精准发放的建议
高龄津贴制度是一项覆盖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举措。目前,该项津贴发放主要是依靠主动申请、逐户摸排等方式确认符合发放条件人员信息,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经常出现错发、漏发等情况。为准确把握高龄津贴制度发放范围,及时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建议:
一、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高龄津贴制度的发放范围、标准和申领程序,做到家喻户晓。
二、建立“高龄津贴发放人员数据比对”大数据运用平台,通过向基层反馈交流公安、社保、民政、卫健相关部门的户籍及殡葬等信息,建立高龄老人数据共享和比对机制,对发放高龄津贴的补贴对象进行身份核实,提高高龄津贴发放工作精准性和主动性,增强高龄津贴发放工作的公信力。
三、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信息提示预警。对即将年满80周岁的老人,将其信息推送至本人及其家人、所在村(居),确保高龄津贴应享尽享、应补尽补,让每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都享受到阳光惠民政策。
(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 盛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