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助力屯溪高质量发展”
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3-09-21 09:18信息来源:屯溪区政协办 作者:屯溪区政协办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地域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文明的积淀,当前,我区正高标准建设美丽时尚高品质现代都市区,打造“国际会客厅”,不仅需要强劲的经济实力,还要独特的文明魅力,魅力则来自于文化。同时,契合当下旅游需求更多地转向对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的探索和体验这一趋势,挖掘、保护、利用好地域特色文化,对于人们认识屯溪、了解屯溪、研究屯溪,推动屯溪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区政协就“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助力屯溪高质量发展”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屯溪地域文化溯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有必要对屯溪地域文化的渊源进行梳理。虽然屯溪在历史上大多时期建制隶属休宁县,历史文化缺乏系统记载,大量文化遗存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被拆毁或损毁,城市缺少历史记忆。但由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屯溪仍形成徽州一处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单元,大体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吴越文化文明时期。屯溪西郊新石器晚期和吴越文化遗址地及其出土的文物,是徽州地区最早历史的象征,证实了战国时期以前屯溪地区就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存在。《屯溪土墩墓葬发掘报告》称,“八墓所出土文物反映了该地区的古文化面貌,给人们研究吴越文化特别是越族文化历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是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第二阶段是晋唐宋中原移民南迁时期。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分别受永嘉、安史、靖康之乱影响,大批移民南迁,进入徽州的多为当时官僚氏族或文人世家,宋代徽州“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颐、程颢和朱熹,清代“徽州朴学”领军人物戴震,他们的先祖程元谭、朱师古和戴奢等均是这一时期南迁入徽。当地土著受到中原文化融合教化,社会日趋文明,至两宋时期徽州耕读之风已普遍浓厚,开始了孕育独树一帜的徽文化。

第三阶段是明清“茶务都会”兴起和发展时期。明嘉靖年间镇海桥的建成,屯溪街市跨江向东延伸形成规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运交通条件,使屯溪成为徽州乃至皖浙赣三省边陲的中心城镇和物资集散地。伴随徽茶在此集中加工、销售,屯溪成为这一时期徽州主要的商业重镇,徽商经济空前发展,“屯绿”出口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屯溪成为世界著名地域品牌“屯绿”的产生地。《清史稿·地理志》定其为全国“茶务都会”已是清末的事了。

第四阶段是屯溪成为“国统区”华东抗战后方中心时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紧接着“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战火蔓延到长江一带,当时江浙多城相继沦陷,一些党政军机关、文化团体、大中院校、富商巨贾紧急撤离或避难至大后方皖南山城屯溪,一时间屯溪空前繁荣,人口猛增至二十余万,号称“小上海”。国共两党在此共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屯溪人民利用本土的有利位置和地形,不仅保护了避居民众的安全,更是积极地配合、支援了华东及全国的全面抗战。屯溪在华东地区抗战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千年沧海桑田,屯溪大地产生了大量文化遗存,还原了屯溪饱满充实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屯溪区特色文化资源状况

上述分析了屯溪历史文化形成大致脉络,由此产生的街区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繁星点点,正是这些文明的曙光日益兴盛形成了璀璨的地域特色文化,代表着屯溪特有的精神标识,应倍加珍惜并发扬光大。

(一)三省通衢的优越条件孕育了独特的街区文化。“两汉之隆阜、唐宋之黎阳、明清之屯溪”,勾勒出了屯溪街市的发展走向。隆阜古街长一公里,石板道纵贯首尾,旧时人烟辐辏,店肆相建,旗幡相接,有三街五埠十八巷之称。近几十年来,由于市中心东移,隆阜片区部分传统文化逐渐黯淡,为文脉传承带来危机。黎阳in巷本着“保护、移植、创新”的开发理念,通过整修历史遗迹、营造特色氛围,保持浓郁的时尚风情和恢弘的唐宋风情,千年古镇、时尚新生,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完美结合。徽商的萌芽与鼎盛催生了屯溪老街,屯溪老街由元末明初“八家栈”起步,自西向东、由南至北渐次成型,各类古建筑和百年老字号云集,堪称徽州文化的缩影。

(二)历经沧桑的文明史创造了内涵丰富的非遗民俗文化。屯溪深受程朱理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是盛产非遗的宝地,全区共有25个项目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其中,程大位珠算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墨制作技艺等4项、黎阳仗鼓等7项分别并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住屯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达133人,其中省级以上40人。全区建立了19处非遗传习基地,其中省级7处。今年以来,我区还组织镇街深入挖掘传统民俗,对特色民俗活动进行编排恢复。如支持新江村挖掘传统板龙非遗文化,挖掘传统民俗紫阜高跷,重新编排经典民俗“旱船蚌壳舞”等。这些非遗民俗项目和传承人,生动展现了屯溪文化强大、恒久的生命力,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审美走向,并为屯溪的发展催生了强劲动力。

(三)绵延不息的人文积淀催生了引领一代风骚的名人文化。屯溪山灵水秀,自古人文荟萃,他们或读书入仕、尽忠职守,或精心考据、著书立论,或经商创业、造福桑梓。徽州历史上列传国史第一人程灵洗,共创影响中国思想界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程朱理学”的两宋著名思想家程颢、程颐和朱熹,明代数学领域的集大成者、珠算大师程大位,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排列82位伟人,位列第19的“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新安画派”创建者之一、明末清初画家渐江,清康熙1718年后四大状元汪应铨、毕沅、戴衢亨、王以衔,近现代实业家孙友樵、郑吉人等,名医江家伦、程道南等,教育家王甸青、程宗泗等,工艺国手俞金魁、李文俊等,他们是孕育屯溪地域文化的先行者,甚至影响历史,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四)皖南政治中心和军事战略要地凝结了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皖南重镇,屯溪早在1928年就有中共党员活动,1931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一成立,就把屯溪作为全省白色区域的三个工作中心县之一,并成为领导皖南革命斗争的中心,屯溪由此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据统计,全区现存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址、遗迹19处,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纪念设施1处。上述遗址中有13处在城市变迁中有损毁或消失,占总数的68%。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重新开馆后,成为“网红红色旅游打卡地”。

(五)历史众多战乱吸引了中原移民陆续迁入融合成影响深远的姓氏文化。徽文化研究学者有这样的认同:史上入迁新安的中原世家及苏浙民族,因仰慕篁墩优越的地理位置、“黄”字命名之区可免遭诛杀、受黄墩人包容和合特质的吸引等因素,首站都要在篁墩落脚生息繁衍或再行播迁,篁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播迁地。专家初考,有“俞、黄、程、詹、戴”等48个世家大族徙居过篁墩。大规模的移民不仅改变了屯溪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力,广博的文化深刻改变了屯溪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屯溪是移民城市,清末明初之前在此居住的原居民今天不到三分之一,尤其是近代抗战时期移民,他们的历史无不与屯溪历史紧密相联,他们的才智滋润着屯溪发展进步。

(六)中原世族与山越先民长期同化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历经漫长岁月,先民们充分利用屯溪独特地理环境形成的食材资源,结合名目繁多的礼仪风俗和源远流长的烹饪技艺,开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伴随着徽商的崛起,徽菜成为自成一体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近年来,屯溪区结合“新徽菜·名徽厨”暖民心行动,新建、改扩建一批特色突出的徽厨创业街区,推出特色美食旅游路线,为传播徽菜文化营造浓厚氛围。如,徽菜博物馆,在充满历史感、现代感、艺术感的展陈氛围中,让人充分了解徽菜历史与起源;黎阳小吃街以“唐宋风”为主调,融入黎阳仗鼓、鱼灯等传统民俗,激发消费活力;屯溪老街各类徽菜美食争奇斗艳。此外,徽州臭鳜鱼、徽州毛豆腐、黄山烧饼、顶市酥等地方风味特色食品声名远扬。

(七)屯溪自古崇仁尚礼、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这种文明在人际交流中体现出浓郁的方言乡谚文化。乡音悦耳,方知家近。方言中蕴藏着家乡记忆,承载了地域文化和文明延续,屯溪方言以物寓意,形象生动,一些方言俗语中还保留着极富修辞色彩的象形词,既含蓄委婉、古韵悠然,又带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有趣地反映了屯溪人的形象思维。正是这种独具魅力的语言艺术,使屯溪人在社会交往中谈吐文雅、言简意赅,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人,也会出口成章、妙趣横生。品位这些方言俗语,是一种智的启迪、美的享受。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需进一步重视。从调研情况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工作,在增强地方软实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屯溪文脉形成逻辑上,对地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统筹规划等方面做得不够,对徽文化的旗帜——程朱理学、戴震文化的研究阐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实践不深,少数单位对抓文化建设也是发展生产力尚未形成高度共识。目前,对屯溪地域文化的研究以民间自发的方式为主,政府缺乏必要的支持引导,涉及的相关部门联系配合不够紧密。

(二)业态开发需进一步丰富。尽管我区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但还有大量资源尚在沉睡之中,亟待唤醒。比如,名人资源,至今还没有一部反映屯溪名人的专著;姓氏资源,每年前来篁墩寻根问祖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但没有相应的组织对接服务引导,尚未提炼出一套系统权威的讲解词,没有一个姓氏宗族、迁徙脉络、乡风民俗等综合体验馆所。再如,花山石林摩崖石刻,大多是文人雅士、学者富商在花山游览集会时触景生情,赋诗诵词,而后请工匠镌刻上去的,凝结着先贤对花山何以美的深刻理解与高度概括,是徽州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石刻最高端“石林”和“仙人石”几个大字,就是明代南溪南人大书法家、方志学家、诗人孙麟所题写。资源禀赋如此高雅,多年来一直藏于深山,甚至认为碑文作者和刻工名气不大,不值得开发。纵观有些地方文化不够造景来凑,我们守着优质文化资源却自信不足,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向文化优势转变任重道远。

(三)文化保护需进一步加力。部分纳入不可移动文物的民居常年闲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督促整改困难,监管手段不多。文保人才不足,市级以下较低等级文保经费难以保障。“屯溪吊狮”、“屯溪焰火”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趋于消失,民间艺人老龄化,一些传统技艺后继缺人。老字号缺乏创新动力,经营场所分散,缺少文化向外界的推力。

(四)文旅融合需进一步做实。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是大方向。近年来,我区将文化融入旅游产业链布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特色文化挖掘不深、文化体验产品少、文化衍生品开发不够等短板比较突出,旅游的文化品位没有得到很好提升,“有特色、看得中、买得起、带得走、送得出”的文化旅游纪念品较少,文旅融入但未深度融合,大多数游客来屯溪,并没有带走屯溪文化。

(五)街区特色需进一步回归文化本味。黎阳in巷、屯溪老街二者是具有可打造成顶级文旅IP潜质的文化街区,但都一定程度存在重商品宣传营销、轻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本味受到冲淡。以屯溪老街为例,自1979年被国家建设部要求保护起,一直以浓郁的徽文化气息吸引八方来客。2010年后,外来经营户增多,众多同质、低质商品充斥老街,不少店铺出售辣椒酱,旅游纪念品大多是外地大路货,加之一些店铺装修离奇,古意神韵被风化。同时,屯溪老街非遗传承人大部分加工作坊不在老街,仅在老街销售,游客很难直观感受非遗手工的魅力,街区特色正逐渐褪色。

四、建议意见

屯溪秀在山水、美在人文。如果说绿水青山是屯溪的骨骼、肌肤,那么厚重的历史文化便是屯溪的灵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我区优秀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屯溪优秀地域文化的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摸清资源底数,制定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区文旅体局、住建局、商务局、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各镇街等单位联合参与,进一步摸清我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数量、品质,做好发现、核定、记录、资料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在此基础上,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我区地域特色文化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明晰保护边界、达成保护共识,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地域特色文化保护开发的浓厚氛围。

(二)深入文化探源,提炼屯溪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经济发展易受多重因素制约,唯有经济背后的文化因素是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愈发关注地域文化的内涵,重视“精神名片”带来的独特效应。如浙江台州在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淀成了以“硬气”、“灵气”、“和气”为内核的地域精神,“硬气”赞赏的是台州人的“坚守与担当”,“灵气”蕴含台州水系发达,使得“泽国之民”形成懂得变通、懂得进退的品性,“和气”促成台州人互助合作的营商精神。台州市致力于人文精神的传承创新,使“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人文精神深入人心,凝结成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建议要注重顶层设计,成立屯溪地域文化保护委员会,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等工作,组建屯溪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动员各方力量特别是发挥屯溪辖区内文化界退休专家学者多的优势,以全新的平台支持他们常态化开展屯溪地域文化研究,深入阐释文化基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作用,高度凝练屯溪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价值,不断丰富屯溪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全面提升屯溪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首位度。

(三)阐释程朱理学和戴震文化的思想精华,以其当代价值厚植“国际会客厅”历史纵深度。“东篁墩西隆阜”,程朱理学和戴震文化贯通屯溪东西文脉,是屯溪文化称雄徽州大地的标杆和旗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二程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朱熹进一步发展二程思想,形成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气的巨大作用,而今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程朱理学作为古代文化形态,很多思想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要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天人合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及家庭伦理、社会秩序等方面,应努力找到其与当代社会最契合、可以深度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通过各种媒介加大程朱理学精髓部分的传播。屯溪是朱熹的祖籍地,福建武夷山市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集成地,应加强两地朱子文化的交流合作,不断赓续历史、汲取力量。戴震一生捍卫百姓的生存权、发展权,热心颂扬“贾而好儒”的徽商特色,坚持求真求是、不屈不挠的治学精神,其入世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品格,蕴含家国情怀、民生理念、生命关怀、人文素养,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精神标识。在即将迎来戴震诞辰300周年的日子里,应通过艺术展示、学术研讨、遗存修复、融入思政等多种方式传播戴震思想,丰实戴震文化的时代内涵。

(四)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加大投入是前提。我区不可移动文物190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大量私有产权的古建筑修缮很多情况下需要政府托底,区级财政投入难以为继,建议合理安排文物维修保护经费,作为政府的引导资金,并制定更加合理、宽松的文物利用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物保护,以利用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确保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要设立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发展资金,专项用于特色文化街区的规划策划、项目推进、业态打造等,促进特色街区现代化运营、规范化管理。

(五)坚持特色立街,彰显特色街区徽风古韵。屯溪老街、黎阳in巷、隆阜老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是屯溪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的活化载体,要坚持规划引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塑造休闲格局的形态、弘扬城市内涵的文态、创造时尚生活的业态,把历史文脉延续好,标定屯溪文化新高度。关于隆阜老街。要趁隆阜老街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的机遇,抓紧编制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城市更新规划,加强对历史建筑、各类文物的巡查保护,认真做好历史建筑、房屋道路、标牌设施、工程建设的动态管理,特别是要借鉴我市宏村、齐云旅游小镇等成功的运营管理模式,坚持把一流的资源配置给一流的企业,引进既有特色街区建设实力、又有文旅发展经验的专业化大企业、大集团,以大投资满足特色文化街区的大建设,以大营销推进街区发展方式的转变。关于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一是推进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建设,并通过高水平陈列展览及相关文化活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社区博物馆展示点,如利用同德仁打造新安医药博物馆,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公益讲解活动。二是突出“文化+”强化业态规划,嵌入文化底色,逐步淘汰落后业态,支持非遗传承人在街区开设工作室、展示馆,向游客展示传统技艺魅力,培育一批品牌店、品牌产品,增强街区特色和竞争力。黎阳in巷结合传统时尚融合碰撞,植入多样性的民俗活动,推出夏季主题品牌、摇滚之夜等新潮创意活动,丰富夜间消费场景,持续引发社会关注。三是支持企业采用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化加工等方式,扩大文房四宝、徽州漆器、徽州四雕等生产规模,打造屯溪特色伴手礼,满足广大游客消费需求。

(六)补齐短板弱项,加强非遗和古迹文物保护。关于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保护难度较大。首先,要积极破解非遗传承后继人才缺乏,以及“隆阜抬阁”等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不足的问题,通过职业院校培育、传习基地培育、协会交流培育、名师带徒培育等方式,抓好非遗传承队伍建设,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开展合作,积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让非遗以一种更加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呈现出来,传递非遗的经典魅力。建立非遗传承人表彰激励制度,将民间艺人保护纳入财政预算,提高民间艺人待遇。其次,让非遗走进生活,深化非遗进校园活动,设立非遗生产展销区,支持非遗龙头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企业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非遗知名品牌,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活动。再次,创新非遗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用图文声像、动漫等多媒体方式呈现非遗瑰宝,最大程度地让社会大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徽派漆艺历史悠久,名师辈出,成就辉煌。据了解,我区省级徽州漆器非遗传承人、漆器世家俞均鹏等人士,拥有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和漆器物件,渴望建立我市首座漆艺博物馆,为繁荣我国漆器事业贡献力量。建议区文旅体、发改等部门积极对接,在资金争取、陈展布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关于古迹文物保护。南溪南摩崖石刻达30余处,最早的考据在600年以上,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不少文字已模糊或缺失,应尽早对整个摩崖石刻的病害状况等进行完整评估,科学制订保护方案,采取微粒子喷射清洗、使用加固技术等科技手段进行抢救保护。同时要组织作家、画家进行采风活动,形成宣传攻势,扩大影响力。要组织专家把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内容、作者年代等,作为公益文化事业来做,编成册子做成光盘,提升屯溪文化品位。1959年屯溪修建机场所出土文物当时就被省博物馆珍藏,虽然价值极高,但一直未向市民展示,对外影响很小。今天应揭开其神秘面纱,遗址地要建纪念碑文,已经出土的文物至少要从省博物馆复制回来以适当形式进行展示。

(七)深耕名人姓氏文化,引导社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共促发展的价值取向。名人彰显着先贤的思想和智慧。要对我区历史名人作一次系统、全面、科学评价,确定一批有影响、贡献大的乡贤,组织力量编撰出版屯溪名人系列专著和宣传画册,同时创新方式,依托程颢、程颐、朱熹、戴震、程大位等历史名人故事,开发影视、演出、研学、文创等产品,广泛宣传屯溪名人,丰富历史文化传承载体。姓氏文化蕴含着优秀的价值取向和民族凝聚力,研究姓氏文化不是搞宗派活动。近年来,日韩新等地新安朱氏后裔多次来篁墩寻根,河南洛学、福建闽学到朱熹祖源之地屯溪“溯本”,成为学术盛事。2011年世界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率600多位海内外程氏宗亲来篁墩问祖,影响很大。我国民间早就流传“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福建石壁村,中有徽州古篁墩”之说,三个村呈三足鼎立之势在中华移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相比另两个村,篁墩的移民史更早,而且历史跨度涵盖移民南迁全过程。石壁村所在的福建宁化县,县委县政府早在1991年就斥资建设石壁客家祖地交流基地,已连续举办28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接待海内外游客近200万人次,近年来还连续举办石壁客家论坛、海峡两岸客家小吃节、族谱交流对接展示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留住亿万海内外客家人共同的文脉和乡愁,擦亮了“客家宁化”城市名片。石壁村的经验启示我们,姓氏文化产业在国内很多地方成为一个特色产业,要活化利用我区姓氏文化独特资源服务于当今社会,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寻根问祖活动,打响宗族姓氏品牌,建议在篁墩建立姓氏文化展陈馆,方便宗族后裔了解自己姓氏发源、迁徙脉络及家族历史名人,更好地崇祖敬宗、慎终追远,并组建姓氏文化研究会,促进本地姓氏与外迁族人的联系联谊,服务双招双引、文旅发展等工作,打造屯溪发展新引擎。

(八)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印记发挥出最大价值。一是不断挖掘党史资源,修好红色家谱,讲好红色故事。如加快建设工合陈列馆,发挥其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二是将屯溪范围内的所有遗址遗迹党史遗存标示立档,挂牌保护;无遗存的以LOGO图案或建筑表意形式立碑,昭示后人。如防空洞遗址是日本军机轰炸屯溪的地标建筑,应立碑标识,让人接受教育,勿忘国耻。三是设立红色雕塑标识。1949年4月30日屯溪和平解放,标志着皖南全境解放。在当年屯溪和平谈判地或城区显著地,设立“屯溪--皖南全境解放纪念日”标牌或塑雕。还可考虑建设“小练烈士”殉难地烈士群雕(昱中花园内)和重建“双七”抗战纪念碑(小公园内)。四是在保护现存党史遗址同时,科学规划,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探索“红色+”产业发展模式,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

(九)弘扬徽菜产业,打造充满人间烟火的美食之都。2022年全市徽菜产业产值达200多亿元,带动就业6万余人,仅臭鳜鱼产值就达40亿元,徽菜产业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传统产业和富民产业。一是统筹徽菜产业规划。制定徽菜师傅培育、徽菜龙头方阵壮大、徽菜食材基地建设、徽菜预制菜开发、配套政策扶持等系统性产业发展规划,以“吃历史、吃文化、吃故事、吃艺术、吃生态、吃营养、吃健康”为脉络,以自然与历史人文相交融,打造重食材、重文化、重养生的创新徽菜,引领徽菜整体品牌提升。二是注重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新徽菜·名徽厨”暖民心行动落到实处,促进传统经典徽菜与现代多元消费需求创新融合。发展纯天然无公害徽菜食材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徽菜供应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做好徽菜产业“互联网+”,实现生产、加工、连锁配送相互配套支撑的运营模式。三是政府积极引导。加强业态整合,融入文化元素,将柏树街打造成文化休闲美食街区。相关部门在徽菜企业税收优惠、市场规范、环保卫生、媒体宣传等方面综合施策,为企业做保障、当后盾,改变企业单打独斗局面,努力达到“绩高效优”的效果。

(十)保护方言活化石,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是流淌着的乡愁和抹不去的文化根基,与普通话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二者共存并不矛盾。保护屯溪方言,可考虑在屯溪博物馆或其他公共文化场所设置屯溪方言展示板块、参观者互动板块,以“乡音乡情”为主题,让市民感受方言的亲切,让游客感受方言的魅力,从而增加群众的体验感。在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等提升改造中,要融入方言元素,利用挡墙、转角、触摸方言墙和触摸式显示屏等设施,展示屯溪方言相关内容,丰富方言的传承载体。同时,对即将消亡的方言进行挖掘、梳理,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进行完整保存。鼓励方言文艺创作,组织方言民谣、民间传说的搜集和整理,举办“寻找方言代言人”等各种赛事,建立方言人才库,提升屯溪方言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