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加快推进屯溪区医联体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全面了解我区医联体建设推进情况,教科卫体专委会组织相关委员先后赴阳湖卫生院、区人民医院、黎阳卫生院实地走访调研,10月21日,赴黄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徽州区新晨医院考察学习,现就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黄山市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区卫健委目标明确、完善分级诊疗、外引内联服务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基层全覆盖的医联体运行机制,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建立城市医联体,有效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市人民医院与区卫健委签订医联体建设协议,建立以黄山市人民医院牵头,区人民医院、社区卫生中心、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口腔医院等参加的“1+9+N”的城市医联体。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实现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服务衔接、分工协作的运行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市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派骨干医务人员开展技术帮扶,开展疑难病例会诊、业务培训,指导成员单位开展推广运用新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今年5月,区政府分管区长、区卫健委、区医院主动与黄山市人民医院对接,商谈研究紧密型城市医联体事宜。8月起,市医院已选派慢病专家固定每周在区医院、黎阳镇卫生院、屯光镇卫生院坐诊,诊疗患者300人次以上。
(二)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实际需求,选取8名医务人员到市中医院和市医院进修。同时,通过好医生网对在岗乡村医生开展线上培训,培训以常见病及主要慢性病诊治、中医适宜性技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急诊急救培训、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培训等内容为重。组织各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20名乡村医生到区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分别邀请市医院、市中医院专家对抗生素及联合用药、中医穴位贴敷疗法及常见疾病的康复疗法进行授课和现场教学。
(三)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医联体专家下基层”义诊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使基层医技人员紧缺问题得到缓解,指导带教基层医生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结合家庭医生签约人群的特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市医院专家采取坐诊和入户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患者根据病情更好地树立卫生防病、正确就医意识,引导群众从“治病”到“防病”的观念转变,进一步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二、医联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联体建设中“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意识不强,存在“联而不通”等现象。二是区、镇两级医疗机构统筹协调和分工机制不够明确,医疗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共享,医联体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有待提高。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骨干缺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紧缺,医疗设备相对单一,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制约分级诊疗制度。四是诊疗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程度低,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不同,诊疗信息数据因保密、系统接口费用等原因无法做到市域内各医疗机构间互联互通。市级医疗机构专家下沉坐诊时无法查阅相关疾病史、就诊信息等,特别在就诊人员无法详细表述既往病史时,给诊疗带来不便。五是基层医疗职能弱化。目前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同时承担新冠疫苗接种、新冠核酸检测采样等工作,医疗救治方面职能逐步弱化。因药品缺少,甚至无法为辖区内的特慢性病患者提供就近服务,在医联体中无法很好起到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作用。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领导宣传,增强医联体建设的意识责任。
医联体建设牵涉面大,利益相关方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不同体系、体制、机制,工作任务重,实施难度大,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区委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医联体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成员单位需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促进我区医疗资源合理使用,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同时,要加强政策宣传,要在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各不同参与单位内加强政策宣传,宣传医联体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快推动我区医联体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各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优化医联体内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流动,降低医疗基层医疗的运营管理成本,建立合理高效的卫生服务新秩序,提高我区人民群众的就医满意度。
(二)积极探索创新,实现信息共享诊疗互通互联。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探索建立统一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系统,实现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构建医疗机构间患者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一张网的分级诊疗平台,实现诊疗信息互通共享,让病人更多地享受双向转诊带来的便利。实行医联体内医疗设备共享机制,如根据病情需要做某项检查,在镇卫生院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在镇卫生院开单并缴费后,到医联体内上级医院进行检查,降低患者就医费用,提高群众获得感。探索通过医保政策引导实现分级诊疗目标。开展按病种付费方式,市级医院主要负责疑难杂症、重症患者收治,推进专科专治;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50+N”种常见病住院、急诊转诊、接收下转患者康复,并继续做好公共卫生、协助卫生执法、管理村卫生室等工作。把首诊、常见病就诊工作回归基层医疗机构,使医疗资源得到有效使用,医联体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探索成立医联体内部药事管理委员会、建立统一药品管理平台,设立医联体中心药房。
(三)夯实基层基础,努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医联体内的学术交流,在医联体内成立各专业委员会,特别是基本医疗急需的慢性病专业,如高血压专委会、肿瘤专委会、糖尿病专委会等。各专委会定期举行学术讲座、专业沙龙、教学查房等。选派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上级医院要定期选派优秀的业务骨干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在医院管理方面提供指导,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耗材药品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托底作用,保障基层慢性病用药,让常见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院可以接受到连续的诊疗服务。积极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转诊患者设立绿色通道,逐步建立基层首诊、转诊的就医模式。
(四)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医联体内服务运行效率。
建立与医联体建设相适应的双向绩效考核机制,重点考核牵头单位医疗资源下沉情况、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进一步拉大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差距,医保部门应当为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制定配套的政策支持。